
水的色彩 何詩蓓 Siobhan Haughey
年少時終日埋首在武俠小說讓我學會,真正的高手過招沒有拳腳刀光劍影交錯。連續 2 年獲國際游泳網站《SwimSwam》選為「年度亞洲最佳女泳手」,100 米、200 米自由泳亞洲紀錄保持者,香港「女飛魚」何詩蓓(Siobhan)眼中的游泳池 —— 她自 6 歲一直埋首看著池底線道來來回回的地方,最迷人的也不是比賽時水花激烈四濺,分出高低勝敗榮辱之撼動時刻,而是潛入池底與水流融為一體,享受著那一片安靜平和。
這位泳壇女高手亦把這個在水中的 “Me Time” 演繹在她首度設計的泳衣上。
Text: Ball Photo: Raymond Chan;Arena 提供 Special Thanks: Arena Hong Kong
在疫情的影響下,幾乎全球所有國際性大型比賽項目及賽事都要延遲或停辦,僅有少數的賽事可以透過「隔離泡泡」形式進行,包括第二屆國際游泳聯賽 (International Swimming League,下稱 ISL)。而在這個游泳界最高水平賽事中香港「女飛魚」何詩蓓大放異彩,在整個為期六星期的 ISL 賽事中,Siobhan 由分站至總決賽共 12 個比賽日中總共刷新 9 次亞洲紀錄,更在主項 200 米自由泳,以 1 分 51.11 秒奪金之餘,也是史上第二快時間,僅次於奧運冠軍 Sarah Sjostrom 保持的 1 分 50.43 秒世界紀錄。整個賽事都以「隔離泡泡」形式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附近馬格麗特島 (Margaret Island) 舉行 —— 所有全球頂尖泳手雲集在島上住宿、訓練、比賽,這種全新的比賽形式,對泳手的身心狀態也是一個新的體驗和考驗,但對何詩蓓卻似乎影響甚微。
大放異彩
「其實這個比賽模式跟一般大型賽事不同,6 個星期基本上我們只能在酒店或游泳池,我們每日有 90 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可以離開酒店,但在島上也就只能散散步,因為島上除了兩間酒店,便沒有其它餐廳、商店。一開始的確需要一點時間作適應,但卻令我和隊友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,吃過晚飯也會跟隊友們到 team room 談天、看看電視,不會把自己關在房內。
我覺得關鍵是每次完成賽事之後,我都會和教練一起去重溫自己在比賽中的表現,不斷檢討有哪些地方可以再改進、再提升!而在比賽與比賽之間的幾日訓練時間,我就會針對這些不足或未夠完善的細節作改善。整個 ISL 共有 6 個階段的賽事,所以在每個階段之間,我自己在許多技術細微之處上有好大的改進,令我游出佳績。」
第二年舉辦的 ISL 有別於過去的大型游泳比賽,運動員以自己的國家或地區代表身份出戰,ISL 以隊際方式舉行,隊伍成員可以來自不同國家地區,打個比喻就像是游泳界的職業足球聯賽一樣。在這種近乎職業式的賽制上,不同隊伍自然求才若渴,Siobhan 今年便轉投強隊 “Energy Standard”,可見她的成績備受肯定。「這是一個好 cultural diverse 的隊伍,整個隊伍由大約 20 個國家的運動員組成,但大家相處、合作方面都非常融洽,也彼此尊重大家的文化背景,特別是大家幾乎在自己所屬項目中,是世界最頂尖的游手,甚至世界冠軍和紀錄保持者。所以我初初也是抱著一點既驚又怕的心情入隊,但慶幸所有人都非常友善,從他們身上也學到許多,讓我整個 ISL 的經驗更加完滿。
雖然大家紛紛聚焦 Siobhan 九度打破亞洲紀錄的出色表現,但對她本人而言,最驚喜的始終是「有實而無名」地打破女子 4 x 100 米自由泳世界紀錄!「因為我們四位泳手來自四個不同國家地區,因此紀錄不能被列入世界紀錄,但實際上我們是刷新了世界紀錄,從未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打破世界紀錄,好特別的時刻,而我自己一直以來都好享受游接力賽,是一個好好玩的項目,今次能夠跟另外三位頂尖游手一齊參賽和做出這樣的佳績,讓我更加難忘。」
何詩蓓在 ISL 展現大勇狀態,不禁讓人假想,如果不是疫情關係導致東京奧運延期舉行,這位香港飛魚是否已經為香港摘下首面游泳奧運獎牌呢?
「我一開始聽到奧運延遲這個消息時,難免有一點失落,但教練卻跟我說:『奧運延遲對你而言也可能是一件好事!你多了一年的時間去準備,本身我們的訓練已經很 on track,現在多了這一年時間,反而可能可以讓你游得更快!』而聽到他這樣說後,我便有一股衝動想立即投入訓練,他卻制止著我,再解釋:『你現在多了一年的時間,應該先冷靜下來重新訂好整個訓練計劃,不能一下子便全力衝刺,讓自己這樣快便消耗掉身、心的不同方面。』
至於被大家視作獎牌希望,我又不覺得會是壓力,好多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我的支持和這樣關注我的成績,但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專注、做好自己的訓練,因為去到比賽,我不可能預知或控制其它線道的運動員的發揮和表現,所以我必需專注在自己的訓練,當去到奧運時,whatever happens, happens。」
其實何詩蓓和訓練團隊早在幾年前已經明確地把目標放在東京奧運,甚至不惜放棄2018 雅加達亞運會奪取獎牌的機會。「2017 年底到 2018 年間因為腳部受傷要退出亞運會,對我來說是一個好重要,也好困難的決定,因為我好喜歡和享受比賽,我一直以來都會全力爭取每個可以出賽的機會,但是那一次真的沒有辦法,因為我連練習也不能進行。我和教練得到的共識就是今次先放棄亞運吧!因為當時我們的長遠目標已經是 2020 東京奧運。他覺得我不應該因為一個短期的目標而影響一個長遠的終極目標。但當亞運進行期間,我卻坐在電視前觀看比賽轉播,看見別人在我的主項上游出的成績,我在想自己今次如果有出戰,又可以游出怎樣的成績呢?真的好難過……當時下這個決定好困難,但現在回想起來,會覺得自己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,沒有訓練、沒有比賽 9 個星期,完全沒有游水,卻讓傷患得到完全的康復,證明有時候是要犧牲一些事情,但最後是值得的。」
游泳不只是個人運動
跟大部份香港小孩一樣,何詩蓓與游泳的關係也是起源於課外活動,到 6 歲開始正式接受游泳訓練,當中也不乏抗拒。「我最初加入泳隊接受訓練時,其實我很不喜歡游泳,我會覺得好悶,總是低著頭,永遠看著的便是游泳池底和線道,又不能與人傾談。那時候已經有放棄的念頭,但媽媽卻鼓勵我不如多游幾年吧!她希望我可以有一些課外活動,我便不情願地繼續游。接著通過游泳和訓練,我卻認識了一些好朋友,也意識到其實游水也並非這樣的悶。」接著 Siobhan 與不少本地傑出女泳手走過相近的路 —— 在本地比賽嶄露頭角、代表香港出賽、赴美升讀大學並接受高水平訓練、現身亞運、奧運等不同大舞台……何詩蓓卻憑着天份和後天的努力、自律、自我要求和強大心理質素,為自己,也為香港寫下前無古人的成績。
而自從密芝根大學畢業後,Siobhan 選擇以全職運動員的身份繼續留美接受訓練。「始終我在美國經過了四年,特別是跟教練有好好的合作,他既好了解我的性格,我也好喜歡他的訓練方式,覺得很適合我,也見到自己有著相當明顯的進步,於是決定留在美國受訓,原先的計劃是只少在美國直至完成 2020 年奧運,但延遲了,我一直希望可以跟教練一起去完成這個奧運的旅程,所以繼續留美。」既為了進步,也是為了與教練之間的一個約定。
從學生運動員成為全職運動員,更充足的休息和恢復也成為 Siobhan 在表現上再進一步的關鍵。「由我在密芝根大學當一位學生運動員,到現在成為一位全職運動員,我覺得最大的分別是現在可以有更多的休息時間。畢竟過去作為學生運動員,在身份上的首要次序是一個學生,要上課、做課業、溫習……都佔去了好多的時間,要兼顧訓練、比賽,唯有犧牲了不少休息的時間。但現在作為全職運動員,每日在練習之間容許我有小休和進行恢復訓練,晚上又可以早點睡覺。訓練愈是艱苦,便愈需要休息和恢復,否則你不可能一直維持這樣的高強度訓練和提升水平。」
今日回望當年赴美升讀大學和挑戰更高層次的訓練和比賽,對何詩蓓而言是理所當然又正確不過的決定,但想起當日一步入新環境中,那種震撼教育還是歷歷在目!「在赴美之前,我在香港主要跟隨泳會受訓,當時身邊的泳員年齡比較小,有少少悶,像只得我自己在游,不斷來來回回。但當去到美國,我在大學校隊中跟我一同訓練、比賽的都是同齡的泳手。
在美國的校隊和運動文化中,讓我認識到游泳不只是一項完全個人的運動,它也可以是一項團隊運動,當你在訓練時,感到最難捱,快要撐不下去時,你望一望身邊原來也有一班隊友在跟你一起捱,也會互相打氣,成為了訓練中的一個推動力,讓人不會這樣氣餒和容易放棄。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和氛圍,都是最大的分別。
雖然在香港我已經是頂尖的泳手之一,但我第一年去美國,發現在 NCAA D1 這個殿堂盡是比我快,比我強的對手,一開始自己在心理上也要適應這種『震撼教育』,但正正因為身處這樣一個高水準、充滿競爭性的環境,我更會想去追求進步,努力訓練,有一日就算踏上世界的舞台之上時,自己也是有競爭力的一人。」而過去這四年的時光,何詩蓓證明了自己的的確確做到了!她也希望自己的經驗可以啟發更多的游手和其它運動員。「我希望能讓她們知道自己絕對是可以擠身一個國際的水平,就像我小時候視劉彥恩、韋漢娜為榜樣一樣,所以跟隨著她們的步伐,成就今日的我。希望我自己在一眾年輕運動員的眼中,有著一樣的作用。」眼前的何詩蓓就像她為 arena X Siobhan 泳衣系列設計的圖案一樣,放射出正能量與光芒,平靜……卻耀眼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