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vonne Kam
People·Most Successful Women08.07.2025

【《旭茉JESSICA》成功女性大獎2025】傳承與創新的平衡之道|甘蕎因

始創於1942年的「鏞記酒家」,是家喻戶曉的香港餐飲品牌,以祖傳秘製的炭燒燒味和正宗粵菜馳名中外,一直以來吸引不少富豪及名人慕名而至。作為這個經典品牌的第三代掌舵人,甘蕎因(Yvonne)不僅悉心守護祖父創下的基業,更以其前瞻性的視野,為集團注入新氣象。她積極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,先後於尖沙咀K11 MUSEA及鰂魚涌太古坊開設年輕副線「鏞鏞.藝嚐館」(Yung's Bistro),成功開拓多元客源,為傳統粵菜帶來新活力。Yvonne最近更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攜手將中環鏞記大廈的6樓至9樓打造成一個全新的私人會所「The 品 PIN」。「我們將會以『以食論美』為核心,希望透過美食去連結一班擁有共同理念的人,藉此建立一個社群,去欣賞及保存香港的歷史和文化。」

Text: Monica Lau
Photo: Raymond Chan
Art direction: Sol So

2001年,當時仍為會計師的甘蕎因從加拿大回港發展,數年後投身家族業務至今,轉眼間經已超過20載。餐飲業一直以男性為主導,作為一位當年尚屬「門外漢」的女性領袖,面對一群「紅褲子」出身的員工,初時的挑戰顯而易見。「推行新政策初期,的確遇到不少阻力,因此,改革的進程很漫長。」Yvonne坦言,在與員工的磨合與溝通中,她充分運用女性剛柔並濟的特質,逐漸建立了互信。「餐飲業是以人為本的行業,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及尊重都相當重要。我重視人才,也尊重公司內每一位員工。」她以自身的經歷,鼓勵其他女性無懼性別限制,並且相信自己的能力,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。

保存香港歷史文化

有「名人飯堂」之稱的「鏞記」扎根香港82年,見證了時代變遷,也經歷過家族爭產風波、社會動盪及疫情的考驗,仍然屹立不倒。Yvonne深明與時並進的重要性,5年前,她花費數千萬港元為屹立中環威靈頓街近50年的「鏞記酒家」進行大規模翻新。Yvonne並非追求徹底的革新,而是傾注心力,不惜投入額外資源,旨在維護並修復那些承載著「鏞記」歷史與香港文化記憶的珍貴細節。這份對文化根源的執著,在翻新過程中處處可見。她堅持保留王羲之觀鵝雕像及鵝池、氣派豪華的龍鳳大禮堂、江西景德鎮青花釉裏紅十八羅漢、多幅木雕壁畫,當然還有「鏞記酒家」的金漆招牌,以及林語堂題字的「鏞記天下第一」雲石牌匾。值得一提的是,當翻新時意外發現了中庭伴隨「鏞記」數十載的原裝意大利手工地磚時,Yvonne沒有選擇直接覆蓋或替換,與設計師商量後,她毅然決定將手工地磚小心拆除後,保留完好的部分磚塊重新鋪設。正是這種對細節的堅持,讓新舊元素巧妙融合,營造出既有現代感又不失經典韻味的用餐環境。

積極拓展年輕市場

然而,Yvonne的願景不止於此。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及不斷變化的顧客需求,她意識到必須拓展新的客源。2019年底,首家「鏞鏞.藝嚐館」(Yung's Bistro)在潮流地標尖沙咀K11 MUSEA開業,以創意展現傳統粵菜真功夫,成功吸引了年輕客戶群。去年9月,第二家店亦於商業樞紐鰂魚涌太古坊落戶,佔地3,000多呎的餐廳在傳承歷史的同時展現個性,將美食、藝術美學及環保理念完美結合。「太古坊甲級商廈林立,有不少跨國企業都在這裡設有總部,我們希望吸納在附近工作的年青客人、行政人員、居港外籍人士,向他們推廣正宗粵菜。」Yvonne表示,「鏞鏞.藝嚐館」相扣著的兩個「鏞」字,不僅象徵正宗粵菜真味的薪火相傳,更代表著她不斷將傳統飲食文化世代傳承下去的努力。

此外,「鏞記」去年底更積極參與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」的「照護食種子餐廳」計劃,並與策略性伙伴「The Project Futurus」攜手合作,研發及推出8款「照護食」菜式,讓長者和有吞嚥障礙人士也可以與家人同桌同餐,重拾品嚐美食的樂趣。「『照護食』菜式推出以來,客人的反應不錯,而且,這個計劃推廣共融飲食,為社會作出貢獻,我認為非常有意義。」

保持初心 童叟無欺

面對近期港人北上消費對本地餐飲業所帶來的挑戰,Yvonne堅信:「最重要是保持初心,我一直遵循祖父的經營理念——童叟無欺,而且,服務要有溫度,凡事以客為先。」她強調,即使面對劇烈的競爭,也絕不可以為了生存而隨波逐流,必須清楚品牌的優勢及DNA,堅守自己的定位和底線。作為一位出色的女性領袖,Yvonne的成功之道在於擁有明確的目標,永遠抱有一份好奇心,願意不斷學習。「我經常提醒自己,不要故步自封,遇到不懂的東西,我會不恥下問,虛心地向同事請教。」

Yvonne Kam

打造「以食論美」的全新私人會所

勇於創新的Yvonne最近與幾位好友攜手開設以「以食論美」為核心的全新私人會所「The 品 PIN」,透過美食去連結一班擁有共同理念的人,藉此建立一個社群,去保存香港的歷史和文化。「『The 品 PIN』位於中環鏞記大廈6樓至9樓,合共佔地10,000呎,而且每一層的空間都具有不同主題和特色。我們將6樓命名為『The KEY』,其核心理念是為每一位客人創造獨一無二的體驗,踏入這個空間,彷彿手握開啟新旅程的鑰匙。這裡除了全日供應各款輕食和咖啡外,亦會設有一個vinyl bar,大家可以在這裡聽黑膠唱片及欣賞現場音樂表演。7樓則取名為『TRIPLE』,命名靈感來自該樓層最具標誌性的元素——一座連接6樓和7樓的馬蹄形樓梯。這個名字簡潔有力地概括了『777』的三重含義:老虎機最高獎勵組合、幸運象徵及『天使數字』的精神指引。而且,這裡設有用餐區,供應我們新構思的『無邊菜』。」

Yvonne表示,計劃將8樓打造成一個佔地超過2,000呎的多功能社交空間「SALON ON EIGHT」,名字的靈感源於歐洲的文化沙龍(Salon)。「歷史上,沙龍是知識分子、藝術家交流思想的場所,我們希望延續這種精神,讓『SALON ON EIGHT』成為會員分享、聚會、啟發靈感的理想空間。這裡既可作為格調高雅的派對場地,其獨立廚房方便舉辦各類宴會;同時,它亦能轉換成精緻的藝廊,展示藝術臻品或小型展覽。我們更會設置兩個娛樂空間,提供全方位的休閒體驗。」至於位於大廈頂層的9樓,則被命名為「PINNACLE」,寓意「高峰」,不僅呼應其物理高度,更切合這裡提供的獨特體驗。「這個樓層設有一個寬敞的露台,可將舊中環獨特的歷史韻味盡收眼底,外牆還保留了60、70年代的建築特色,充滿時代韻味。這裡除了設有各具特色的會議室外,寬敞的大廳更特設雪茄品鑑區,讓會員在此細味生活情調。」她強調,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「The 品 PIN」找到自己的空間。

談到「The 品 PIN」這個名字的由來,Yvonne表示其寓意深遠:「中文僅取一個『品』字,三『口』相疊,暗喻構建社群的幾大維度:品醇、品饌、品才和品美。人與人之間的言語溝通及連繫恰如鼎足,缺一不可。讓商界精英和專業人士在美食、故事與理念的分享中相聚、分享與成長,締造緊密社群。名稱的另一重深意在於『品味』,我們以『以食論美』為核心,並非著重fine dining的體驗,以『無邊菜』為基礎概念,供應多元而精緻的中式料理,為會員提供獨特的餐飲享受。除佳餚外,更設私廚宴席、雪茄廊、音樂沙龍等多元活動,讓美饌與藝文共冶一爐,藉此為會員帶來難忘時刻。」至於英文名「The PIN」則暗藏三重巧思,它既是「品」字的普通話拼音,亦象徵會員專屬身份標識(PIN),更意指會所有著自己的地標位置,如地圖中一粒釘般牢牢錨定於中環。鏞記大廈自70年代便扎根於此,是通往蘭桂坊的gateway,縱使世事變幻,數十年來始終巍然不動,而座落於鏞記大廈的「The 品 PIN」,亦將傳承這份精神,成為城中新地標。

「建築大師」林偉而操刀

至於室內設計方面,Yvonne請來本港知名建築師林偉而(William)操刀,他同時亦是一位藝術家及收藏家。「William採用日本傳統美學Wabi-sabi(侘寂)作為設計主題,並同時融入可持續發展概念,他巧妙保留部份原有結構及裝潢,並同時將拆除物料循環再用,展現出一份不完美、無常、不完整的美。」Yvonne透露,「The 品 PIN」預計將於7月底試業,並於9月正式營業。「這麼多年以來,『鏞記』都是獨自經營,從未曾與他人合資營運餐飲項目,所以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新嘗試,我非常期待『The 品 PIN』的開幕。」另一方面,鏞記大廈是中環區內其中一棟充滿傳奇故事的大廈,因此,她盼望「The 品 PIN」的誕生將會創造出另一個傳奇。

保持初心是很重要的,我一直遵循祖父的經營理念——童叟無欺,而且,服務要有溫度,凡事以客為先。

Profile:
甘蕎因是「鏞記酒家」創辦人甘穗煇先生的孫女,曾任職會計師的Yvonne於2001年從加拿大回港發展,數年後投身家族業務至今。作為集團財務總監兼第三代掌舵人的Yvonne,一直以傳承正宗粵菜傳統及保存香港傳統飲食文化為使命。她先後於尖沙咀K11 MUSEA、鰂魚涌太古坊開設「鏞鏞.藝嚐館」(Yung's Bistro),最近更與幾位朋友合作將鏞記大廈的6樓至9樓打造成全新私人會所「The 品 PIN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