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lt not available
@Work19.02.2021

女人不器 成就非一般陶藝小店 — 物器堂

深水埗大南街近年轉型,冒出各種手工及文藝小店,有賣手工皮革的、有擺放展覽的、有賣精品咖啡的,走著走著,一間以深灰色水泥作外牆的地鋪小店令人不禁駐足觀賞。探頭進內,只見精緻陶瓷器皿堆疊成塔,檯面上放滿剛成形的泥杯,四周散落林林總總的製陶工具及釉料,還有人低頭專心搓泥、屏氣靜心地專注拉坯,彷彿這是個與世隔絕的空間,讓人忘懷一切,全神貫注於手上的陶泥。這間吸引無數路人停留的物器堂,不但是三位熱愛陶藝的女性聯手陶造的一個夢想,更是「一店三用」的非一般陶藝小店

Text:Moli Ng   Photo: Raymond Chan  Illustration: Chiu (www.instagram.com/wanderlus__)

物器堂, 深水埗, 大南街, 陶瓷, 陶瓷店, 陶藝, 陶藝店, 創業,

佛系經營隨心而行

物器堂的開店契機,源於 Karen 機緣巧合下與兒子路經此地,一看之下發現舖位各方面均符合理想中的地舖陶藝店,即邀請兩位同是主修藝術的同學 Coco 及 Janet 開店,決意三位女性合力建造一個專屬的陶藝空間,創立自己的夢想小店,推廣更多人接觸陶藝。適逢開店時正發生社會運動,亦無礙三人的決定,她們堅信:「不向前行,永遠都會停留原地,無論如何都要行第一步。」說到開店的籌備功夫,Janet 笑言並無刻意進行資料搜集,很多事情都超乎意料,慢慢學會順勢而行。「很多人讚我們門面漂亮,其實很多設計都並非掌握之內,原本想要做的行不通,那就採用第二個做法吧! 上色後發現不如所想,但欠缺資金再做,那就算了! 我們做開陶瓷的,會懂得欣賞自然得出來的產物,just go with the flow!」她們愛手造物之獨特,愛陶藝自然多端的變化,百物器用,物器堂也因而命名。

物器堂, 深水埗, 大南街, 陶瓷, 陶瓷店, 陶藝, 陶藝店, 創業,

地舖吸引 Walk-in 客

在開物器堂前,Karen 跟本地大部分陶藝工作室一樣,選在工廈開店,但始終樓上舖的限制較多,令她更嚮往擁有一間地舖小店。「並非每個人都願意去工廈,尤其要讓小朋友來上 堂,家長也會有所卻步。香港的地舖陶藝店較罕見,但我認為在地面才可以吸引更多人來學,能夠連結社區,讓更多人容易接觸這門藝術,有利於推廣陶藝。」她們指地舖設計的而且確 吸引不少街客,客人被吸引進來後,有的即時預約,有的甚至急於即時上堂。「香港人好心急,見到就即刻想學,無法等待。我們的街客甚麼年齡都有,連 auntie、婆婆都有,各類人都會走進來參觀,感興趣的便馬上報堂。」

物器堂, 深水埗, 大南街, 陶瓷, 陶瓷店, 陶藝, 陶藝店, 創業,

一店三用:教室 x 展覽 x 賣物

本港土地問題令文化藝術的發展空間諸多限制,眼見香港藝術家,尤其是陶瓷家,難以找到展覽空間,三人希望創立一個平台予陶藝家展出心血結晶,於是成就了這間兩層的複合式陶藝店,地面是教室及賣物處,而閣樓則作為一個小型展覽空間,分享學生及其他本地藝術家的 創作成果。她們指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時都會心感滿足,亦有很多人欣賞手造的藝術品。而教學方面,物器堂設有長期班及一次性的工作坊,課堂設計提供足夠彈性,讓學員可 以隨時上課,另外又設立會員制予追求深入鑽研陶藝的學生。她們坦言,剛開始教學時遇上多不勝數的問題,「學生會寄予過大期望,期待成品像街上售賣的杯杯碟碟一樣,想像陶藝創 作是零失敗的,但事實上創作過程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變化。我們又不想辦倒模般的工作坊,讓學員做出一式一樣的作品。」買泥、開色、弄碎學生作品等等,超乎意料的問題接腫而來, 因此三人也在共同摸索,邊教邊學,邊學邊教。

經營過程像製陶

如果要將經營的過程比喻成製陶的其中一個過程,三位店主認為自己正處於哪個階段? Janet 就認為自己尚在搓泥,「始終完成藝術學位後已幾年無接觸陶瓷,而教學跟自己創作完全是兩回事,感覺自己很多事情只是剛剛開始,尚在學習及摸索階段,所以就選第一步的搓泥。」而 Coco 則覺得處於「入窯」階段,「一邊教學,一邊發現自己的不足太多,想自己跟店舖一起進步。我覺得整件事都很脆弱,微小的事情已經足以令自信心破碎,加上現時疫情令所有事情不在掌控之中,就正如入窯一樣,放入去時可能會破裂,素燒期間亦不知會發生何事。」 至於 Karen,她認為整個經營過程都猶如燒陶時按下「start」,「不論你有多深厚經驗,每次燒陶的過程都有一定風險,有很多未知數,開店亦然。怎樣才算最後? 怎樣才算完成? 其實沒有一個終極答案。」

物器堂, 深水埗, 大南街, 陶瓷, 陶瓷店, 陶藝, 陶藝店, 創業,

開店改變人生

旁人看到的是手工精緻的製成品,但對於創作者而言,過程有時比成果更美,更有意義。Coco 比喻製作陶瓷是很「君子」的一件事,讓她學會了待人處事,也幫助性格火爆的她培 養耐性。Janet 則表示自己從陶藝創作中釋放情緒,「製作陶瓷是一種個很 in deep 的過程,人大了有很多創傷積聚,也可以透過陶藝去抒發出來。」至於主力打理小店日常運作的 Karen,認為開陶藝店改變了她的人生。「如果沒有開店,我依然打一份安安穩穩的文職工,雖然個個月有糧出,但又有何生活意義呢?」陶藝創作總是變化多端,手造物那粗糙感,那種不完美,那種難以掌握的過程,正正賦予每件作品的獨特性,令人如斯沉迷。「在不斷的變化中,覺得自己不斷學習到新的事情,我想,到了退休我也會繼續做陶瓷!」

面對疫情及封區,三人目前只能抱著隨緣心態盡力而為,但 Karen 心裡亦有更大遠景,「未來希望可以試做『柴燒』,又希望能夠帶學生去日本來一趟陶瓷學習團。自己以前也試過去希臘等地,留宿藝術家的居所學陶,夢想有天自己也可以做這種事情,像 Airbnb 般讓人住在這裡,一整星期專心練習陶藝。」

物器堂, 深水埗, 大南街, 陶瓷, 陶瓷店, 陶藝, 陶藝店, 創業,

物器堂
地址:深水埗大南街 175 號地舖
網址:www.mudheytong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