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lt not available
@Work·Trailblazers03.05.2018

7種應該刻意訓練的思維方式

出身不能改變,智商沒法鍛煉,但如果說人能有一次翻盤的機會,靠的就是訓練不同的思維方式。

一、拒絕「過度準備」
機會都是給有準備之人,但沒說給準備不完的人。
行動力強的人有兩種品質:一、不畏懼失敗;二、不給自己找藉口。
企業管理中有一個飛輪效應。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,剛開始你必須要花很大的力氣,每轉一圈都非常費力。但達到一個很高的速度時,無需耗費更大的力氣,飛輪就能夠維持原有運動狀態。
有時,人就像是一台機器,一個新想法冒出來的時候就是要驅動這台機器運轉了,可是懶惰就像機器上的鏽阻擋你的行動。如果你還沒找到一個「最好」的方案,那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刻去做。

二、保持懷疑態度
無論是團隊合作,或是孤軍奮戰,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,永遠留一個空間讓自己懷疑,總沒錯。
7種應該刻意訓練的思維方式三、記得反思犯過的錯
複盤思維,可能是唯一一個通過後天不斷訓練,能填平智商差距的思維能力。
複盤思維不容易,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事情做完了,人就不會再關注已經過去的表現;但複盤思維也很簡單,在自己指導自己的過程中,這樣的反思會更具有針對性。當一個人習慣了複盤自己曾經的錯,就會在奮鬥的路上,越來越瞭解自己,從而事半功倍。

四、學會一心多用
如今,除了技術性比較強的崗位外,很多崗位都要求有「綜合素質」。
多工處理的技能,是一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。
混亂是一種常態,在混亂中找到條理需要的是結構化思維。
這種思維方式的兩個關鍵字,是分類和順序。
想要不亂的第一步,是要明白待辦事項大概分為哪幾種。
工作和生活要徹底分開。
第二步,把事情按照輕重緩急用重要性排序。
根據四象限法則,分清輕重緩急,用最科學的時間安排方法,解開那一團亂麻。

五、認清拖延的本質
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,中國有80%的大學生和86%的職場人都患有拖延症。50%的人不到最後一刻,絕不開始工作。13%的人沒有人催,不能完成工作。這是一個逐漸喪失自我的過程,本應是決策者的你,被想要及時行樂的情緒控制了。
約翰·蒂爾尼寫的《意志力:關於專注、自控與效率的心理學》一書中提到,在決定人成功與否的後天因素中,意志力排名第一位。
第一,可以制定詳細具體的時間表,把一周要完成的工作細化成每天要完成甚麼;
第二、控制周圍的環境,遠離手機等可能對你產生誘惑的東西;
第三、由易到難,要給自己休息的時間,並接受自己的犯錯。

六、用換位思考給自己減負
很多時候,讓人心力交瘁的,就是那些溝通出了障礙的小瞬間,積極性一次次被共事的人打消,久而久之工作也讓人沒了熱情。

很多人認為換位思維是遷就對方損害自身利益,但實際上,換位思維恰是在擴大自己的舒適區。
因為在成年人的世界中,沒有人或環境可以完全按照你的喜歡來生長。
此外,換位思維可以增強人的共情能力。

七、懂得「假裝」的力量
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令人害怕的東西,當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沒有效果,甚至會加重負擔時,你的行為能不自覺地控制這些不良情緒。
TED有一期演講《肢體語言塑造你自己》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「先假裝成功,直到成功為止」。
心理會影響身體,身體也會對心理產生影響。
思維方式受到先天環境制約,但也可以接受後天訓練從而往更好的方向變化。

資料來源:《長江商業評論》
Photo:網路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