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紀念梅艷芳】劉培基從心打造的「百變天后」Anita Mui
80 年代初的劉培基其實已是非常有名的設計師。他是第一位香港設計師在倫敦和巴黎均擁有個人系列,設計也在Harrods 和Liberty 等名店有售。而梅艷芳當時只是一位二十歲初出道的女歌手。但緣份的安排下,兩個有相若背景的人,卻沒有因年齡(劉比梅年長12 年)或地位的分別受影響,坦誠用心相處,這份合作上、盡顯光華的關係,早在搬上舞台之先,已存在。
Text: Adele Leung
Photography: CK (portraits)
Photo courtesy of Eddie Lau,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(Anita Mui's photos)
工作就是要投入
1987 年, 拍《烈燄紅唇》唱片封面那天,劉培基憶述梅艷芳問他:「Eddie 哥哥,真的要梳髻嗎?」劉培基單刀直入說:「二十餘歲時可以梳髻,因為包你三十歲時就不敢梳了!」後生和青春無敵時,有什麼不能試?
不單是梳髻,穿上那套菠蘿釘造型的服裝,梅艷芳也顯得有點害羞,問:「會否犀利了一點?」劉培基道:「《烈燄紅唇》是表達男歡女愛的,當然需要給人感受到你有這種特質。」當梅艷芳穿上服裝、埋位入戲,展現出一個最優雅最美麗的女人時,劉培基看到梅艷芳的一邊乳頭露了出來,他就上前把它塞回去,就這樣,繼續工作,這就是劉培基工作的態度。
盡顯光華
「我們的合作是舒服的,從來也沒有衝突。」80 年代初的劉培基其實已是非常有名的設計師。他是第一位香港設計師在倫敦和巴黎均擁有個人系列,設計也在Harrods 和Liberty 等名店有售。而梅艷芳當時只是一位二十歲初出道的女歌手。但緣份的安排下,兩個有相若背景的人,卻沒有因年齡(劉比梅年長12 年)或地位的分別受影響,坦誠用心相處,這份合作上、盡顯光華的關係,早在搬上舞台之先,已存在。
1985 年,首次當《梅艷芳盡顯光華》演唱會海報形象指導,大膽地只用梅艷芳的性感長腿踏著地上的一個麥克風。沒有大頭照,只有一條美腿!那份對梅艷芳的肯定,超越的不只是舞台,而是在現實社會裡,以強烈的專業蓋過了任何的猜疑。這是真正堅毅的創作和市場推廣,令人實在嘆為觀止! 在創作過程中,團隊在廣告中加了一隻手,意味著梅姐「一舉手一投足」便能盡顯光華,找來的手模正是梅艷芳的姊姊——梅愛芳!
廣告見街後,全香港第一次一份報紙做雙封面。有些報紙只見手,有些就見腳,魅力風靡全城,亦替香港紙媒和廣告打開了新一頁。

《烈燄紅唇》 1987
嚴父慈母是態度
劉培基坦然,他特別愛錫梅艷芳,但二十年來,同時亦對她嚴厲。「梅艷芳幫了很多她不應該幫的人,結果傷害了的是自己。她借錢給不應該借的人,我就會很生氣。」有一次她從歐洲回來,請劉培基上她家喝咖啡。原來她在歐洲購物買了兩條價值14 萬港元的絲巾,令劉培基把她大駡了一頓:「你今天賺到錢,花錢是應該的。但不是去用14 萬去買一條絲巾,還要買兩條!這樣的花費是不應該的。你喜歡的,跟Eddie 哥哥說,我做差不多的給你。這兩條絲巾絕對不能用,你用我就會打你!」劉培基就是這樣教梅艷芳,因為不希望被別人說她的不是,也不想她浪費。他們的關係,就是這樣真摯和赤裸。
任何一段關係,就算多麼美好,隨著成長,也會不斷加深,若停滯不前,就並非愛。所以到梅艷芳生病的那年,劉培基一直的嚴厲態度作了180 度的調整。他對梅艷芳的愛,加深了接受和明白,那份對與錯不再那麼重要。例如,有次梅艷芳為歌迷會買衣服,她不敢讓劉培基知道她買了一件18 萬的皮褸,就說是品牌的贊助。助手也通風報信叫Eddie 哥哥不要駡她。結果劉培基,一句駡的說話也沒有。不單只是那次,而是從那時開始,他改變了,以包容、明白和接受,代替了嚴厲,成為了他們之間的愛。

梅艷芳是勇敢的
劉培基認為梅艷芳是勇敢的。勇敢,是無悔地去走自己的路,然後也替自己去負責。其實每人的生命也如此,沒有幸運或不幸,只是去看見責任,感恩繼續往前。「梅艷芳這條bye bye 路線是她自己走上的。」劉培基這句說話,沒有隱瞞、沒有修飾、沒有因為他們的關係而美化、也沒有因為她的選擇而放棄。在男歡女愛的層面上,梅艷芳獲得很多愛,同時也得到很多傷害。他一直沒有干涉,只有鼓勵:「花天走地並非男人的專利,只要你喜歡便去吧!舞台上的人,要懂得七情六慾才能在舞台上發放。為何梅艷芳是梅艷芳?因為她的sex appeal,而這是來自生活經歷。」每當梅艷芳的一段感情完結時,她也會找Eddie 傾訴。當她說是自己不對的時候,劉培基會帶話題回到沒對錯的層面。「男人離開女人,一定是女人的錯。女人離開男人,也是女人的錯。」所以去分析,沒意思,劉培基只會鼓勵:「讓過去成為過去吧。」

承諾的感動
梅艷芳曾經和劉培基說他老了會照顧他。當自己出事後,劉培基憶述她說:「Eddie 哥哥,本來我認為可以照顧你,現在似乎是要你照顧我。」劉培基坦言,他不需要梅艷芳為他立遺囑,她立遺囑當天他也不知道,亦不在香港,但當他知道了,從來不哭的劉培基,落淚了。
「我們之間是一個奇蹟。什麼也能夠坦白,關係上像哥哥妹妹,但其實也超越了。」劉培基說,「80 年代台上台下,有這份真心真意,在現今的世代,不能再有。」所以今天他非常感激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「絕代芳華· 梅艷芳」展覽,令觀眾能夠感受到當年歌手和幕後班底合作上的極致要求和水準。香港的流行文化、舞台服飾、音樂和電影方面的成就,是值得每一位香港人的認識。因為我們看到非凡成績的背後,是歲月裡,私人和工作關係上的無限坦誠、堅毅與感動的成果。劉培基與梅艷芳之間的爆炸力,帶動、影響了整個香港文化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