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eople·Business Women31.12.2018

與少數對話 讓弱勢發聲 Shalini Mahtani

「很多人問我,為何小彬紀念基金會沒有幫助『本地人』,但我們幫助的也是香港人,他們並沒有外國護照,他們是持有香港身份證的本地人,香港就是他們的家,他們也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去。」被問到在香港經營 NGO 的困難,Shalini Mahtani 直言除了租金外,最艱辛就是於籌款時被質疑基金會的幫助對象。

 

由大學畢業、進入會計界和銀行界工作,到成立社商賢匯 (Community Business) 推動企業社會責任,Shalini 過去在各方面都沒有遇上太大困難。但不幸地,2009年,她的大兒子在 3 歲時突然急病離世,一度令她感到無力無助,但平復後,2014 年她與丈夫 Ravi Gidumal 以大兒子的名字,成立「小彬紀念基金會 Zubin Foundation」幫助有需要的人,尤其專注於沒有得到足夠關注的社會議題,包括少數族裔和有特殊教育需要 (SEN) 的非華語兒童等,希望有助推動社會共融。

 

在眾多家訪之中,Shalini 對一名 16 歲在香港出世的菲律賓少女印象最深刻,「她很聰明,數學及科學科目都成績優異,我問及她的志願,她說希望成為醫生,不過自知中文成績不行,DSE (香港中學文憑考試) 中文科一定不合格,所以應該入不了大學,屆時便會找一份侍應工作。我聽後很傷心也很無奈,試想像當你 16 歲,對前途應該充滿憧憬,但她只認為眼前的門已關。我們該如何幫助她呢?我也不知道!」

 

「共融教育,理念上是好的,但需要教育局增撥大量資源支持推行,例如推行粵拼教學,教授非華裔學生的廣東話讀音,並推出短片輔助學習廣東話等,否則,非華裔學生如何正常學習?他們大部分來自基層,家境根本不容許他們自費補習,若是女孩子更要幫忙家務,尤其香港的教育制度及功課文化,她們放學後如何用 2.5 小時做功課?這是不可能的!」

 

「我們做這麼多關於少數族裔的調查及報告,就是想將真實情況反映給特區政府知道,從而喚醒大眾,推動、改變並帶來實質的進步,亦不要忽略少數族裔人口對本港的貢獻。」

 

 

與少數對話 讓弱勢發聲 Shalini Mahtani

幫助弱勢婦女
小彬紀念基金會亦成立了暫時作有限度服務的求助熱線 “Call Mira”,為少數族裔婦女提供英語、印地語及烏爾都語的查詢服務,「因為資金有限,所以暫時只能提供 3 日服務,而且接聽者都不是專業人士,只不過可以為求助者轉介服務,或為她們尋求協助,有些求助者甚至是來港後第一次與家人以外的人溝通,可見她們是如何寂寞、如何無助!」

 

雖然於香港土生土長,又是望族夏利里拉(Harilela) 成員之一,Shalini 受到的歧視也不少,「在香港受的歧視與在外國受到的感覺不同,我在倫敦讀大學時,放學也曾試過被人用粗口大罵叫我滾回家,我只可以抽著兩袋超級市場貨品,一邊哭一邊走回宿舍,但只試過一次,情況就如被大力重擊了一拳。但在香港,受的歧視卻如每天被一枝很幼細的針刺一樣,每天搭車、買菜、食飯總被人問是哪裡人,當我回答是香港人時,他們總說『不是』,繼而再追問你是哪裡人!初初結婚時,我與丈夫在中半山找租盤,有業主一開門見到我倆,即說『不租不租』要關門,我的丈夫以流利廣東話問他為何,但他只一直緊閉著門拒絕,這事令我的丈夫非常傷心。」的確,於香港,間接歧視向來比直接歧視嚴重。

 

與少數對話 讓弱勢發聲 Shalini Mahtani

多麼痛的領悟
曾經沉迷於工作的 Shalini,當年每日午餐只會在辦公室檯面用 10 分鐘解決,由早上8點半不間斷工作到下午 4 點半,希望盡早放工回家陪子女,「兒子突然去世後,我問自己甚麼是最重要,因為人沒有可能擁有全部,一定要懂得取捨,而且一定要自行決定,婚姻、子女、事業、自我、健康…… 每個女人要經營的,不外是這些,但時間分配比例如何,其他人沒可能給意見的。可以為將來打算,但千萬不可為將來放棄現在,這就是我的領悟。」

 

 

與少數對話 讓弱勢發聲 Shalini Mahtani

Shalini Mahtani (馬夏邐)
小彬紀念基金會、醫智網、社商賢匯創辦人
土生土長的第五代印度裔香港人,畢業於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會計及財務系,一直致力於香港共融等社會議題。2005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行政長官社區服務獎狀,2008年獲英女皇頒授員佐勳章MBE,表揚她推動香港企業肩負社會責任的努力;2009年再獲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年輕領袖大獎。她曾就多元化與共融社會議題發表多項研究及意見書,其中一篇《恆生指數公司董事局中的女性》,成功令大眾關注上市公司董事局的性別平等問題。

 

Photo: Sze Chuen